无锡钢管厂 提高产业集中度,大企业重组不应被看作垄断
提高产业集中度,大企业重组不应被看作垄断
打价格战不能让水泥价格最终回到合理区间吗?不能实现优胜劣汰吗?
我们可以看看玻璃行业的例子。玻璃行业迄今为止没有经历大规模的重组,大概六七年来一直是全行业亏损,长期处在低迷状态。玻璃熔窑一旦投产就不能停产,所以行业一直在走扩大产能继而恶性竞争的路子。如此消耗下去,再优秀的企业也难以生存。如果水泥等行业也是如此竞争下去,结局将是一样的。水泥窑不同于玻璃熔窑,可以停产而且停窑损失并不很大。所以,出现了“价格低的时候停产观望,价格一回升马上开工”的现象,做不到彻底退出。
实现过剩产能的彻底退出只能靠大企业整合市场。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是2007年组建的。在此之前,浙江地区依靠市场淘汰落后完成了技术结构调整,技术与装备很先进。但由于生产线过多,布局不合理,最终是“先进的过剩产能”代替了“落后的过剩产能”,导致水泥价格一落千丈。在2004年至2006年间,企业持续打价格战,一度出现行业性亏损。南方水泥成立后,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,对于过剩产能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:一是彻底关掉小水泥厂,把土地卖给当地政府,基本原则是按水泥厂收购价成交,由于土地升值,所以我们也不亏本;二是在产能利用率达不到饱和的情况下,把小的生产线停掉,主要保证日产5000吨以上生产线的运行,缓解市场压力,这样就能使供需趋于平衡。2007年南方水泥成立后,通过推动市场整合,带领当地水泥产业走出恶性竞争的迷局,整个市场逐步趋向稳定。
中国建材的实践说明,大企业整合市场并不影响优胜劣汰,恰恰是在去产能化的过程中,通过理性有序地优胜劣汰,把各种资源、各种利益兼顾好。
在中国,重化工业行业、钢铁、汽车等大的制造业,并不适合让小企业做。像水泥、钢铁等行业,都是重资产投资产业,同时占有很多资源。这种行业进行结构调整,即使是减量化发展,也应该理性、有序。工业发达国家也都曾经历过产能过剩阶段,它们解决的方法也是由大企业进行重组,使整个行业退而有序。
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固然成功,还被哈佛商学院选为教学案例,但您倡导的大企业重组,会不会被指责为搞市场垄断?
产业集中度低是当前中国大多数产业最主要的矛盾。在产能过剩行业,大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,符合国家产业政策、行业和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。
大企业靠融资完成重组,如果没有价格的合理回升,企业没有应有的利润,利息和债务就无法偿还,靠市场整合淘汰过剩产能的工作就做不下去。事实上,我国水泥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。全世界钢材和水泥的比价是3∶1,而我国即使按今天钢铁的价格来看,比价仍是10∶1。这些年,即使在高速增长的环境下,在房地产市场最热的时期,水泥行业也没有赚到多少利润,行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,就是因为全行业都是一路过剩走过来的。
当前水泥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过剩,在过剩情况下很难形成垄断。发达国家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的集中度在60%—70%,中国到“十二五”末期的目标是35%。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,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5%。所以垄断对于有四五千家企业,近30%过剩产能和超低价格的中国水泥行业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,水泥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价格合理回升不应该被看作垄断行为。增加产业集中度、减少恶性竞争,都是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。
大企业并不专门指国有企业,也包括民营企业。当然,就目前来看,在基础原材料行业,央企在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规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,更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整合者的重任。如果是央企出手整合,一方面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、减少恶性竞争,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上市、公众化,稀释国有资本比例,让社会资本占比越来越高。所以,整合实际上是一个国民融合、国民共进的过程,通过这个过程完成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,也推进了国企的公众化市场改革。这种对于经济结构调整、行业的健康化和对国企民企都有利的整合不应简单扣上“国进民退”的帽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