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锡钢管厂增速放缓有利于解决“中国式过剩”
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过剩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行业造成的巨大冲击,但大企业重组的热情并不高,原因就是缺少政策支持和激励。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大企业重组,大企业通过整合市场救行业、救小企业、救银行,实现共生多赢,这应该是理智的发展思路。
说到具体的支持,我想,一是可考虑设置重组项下的专项资本金,支持央企进行并购重组。二是在股票发行、市场融资、银行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。例如,在发行股票、融资方面给企业重组开设“绿色通道”。全世界的并购重组大都是由债权人推动的,大企业作为载体,债权银行可采用债转股、挂账停息等方式支持重组。还有,要加快推进国务院“金融十条”中提出的,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,探索发行优先股等方式,支持企业兼并重组。三是进一步细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,减免企业在资产评估升值和转让过程中的税收。四是支持重组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。对于产业集中度,西方也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反复修订,比如之前是限制集中,可当产业确实需要集中时,国家会相应调整法律。
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,行业进入到减量化发展阶段,过去积累的问题更加突出严峻。治理产能过剩、去产能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。我认为,当前的中速增长有利于行业和企业发现自身问题,找到新的发展路径。
中国水泥行业的问题一直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超低,企业效益下滑。在中速增长的大背景下,投资增速放缓了,市场增幅也在下降,我们恰好可以掉过头来推进行业整合,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从过去的追求数量、速度到现在的追求质量、效益。全世界大的收购过程并不是发生在需求量快速增长的时候,而是发生在去产能化和减量化的阶段。由大企业整合市场,优化存量,减少增量,做到退而有序,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,推动共生多赢,这是过剩行业发展的必然逻辑,这个逻辑可以从水泥行业扩展到其他过剩行业。